文/周二中
澳门妈阁庙前的海,像一个未曾消逝的梦,一直萦转在我心中。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感染着我,吸引着我。
古时候有一艘渔船驶经南中国海时,遇上狂风巨浪,正在危急关头,一位美丽少妇从天而降,她昂首挺立船头,大海顷刻风平浪静,渔船平安抵达澳门。接着那位少妇信步登上妈阁山顶,在一丛璀璨霞光中冉冉升天。渔民们为感戴她的恩德,在其登天之处修建了此庙。
哦,这庙原来是神仙之所。我心中便隐隐有了一些敬重。我惊奇地发现,妈祖真有其人,她叫林默,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人,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(960)。据说林默生时红光绕室,异香氤氲。因生弥月不闻啼声,故日默娘。林默娘自幼聪颖,为人善良,乐于助人,她屡次在海上救助遇难之人。
一个女孩子能在海上救人,这应当是件奇事了。于是在她去世后,人们为感谢其恩德,她就被奉祀她为“护航海神”。
中国虽然海岸线很长,但传统上我们并不是个海洋国家,我们一直是以中原为华夏民族的中心,海洋虽然就在我们身边,但我们并不重视它,不了解它。自宋以后,人们与海洋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,但海又是神秘的,我们充满恐惧。怎么办?现在有“护航海神”在,真是天大的好事。于是,宋代封妈祖为“夫人”,元、明二朝加封为“天妃”,清朝晋封为“天后”。地位似乎一代比一代高。现在,我们看到妈阁庙内供奉的天后牌位上写着:“护国庇民天后元君之神位”。“社稷依明主,安危托妇人,”这个也许也是吧。
妈祖的存在,其实只是消除人们对海洋的恐惧。是的,当民智未开的时候,当海洋以其浩渺无边深不可测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,我们总想着要驾驭它,此时,心中没有神,我们是不敢涉足这奔涌的海水的。妈祖出现了,她让我们充满力量,让我们敢于对海洋发起挑战。于是乎,历朝下南洋的事就不绝如缕了,到了明初,政府更是派出了规模宏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去航海……有妈祖在,他们就敢于勇往直前了。
妈阁庙,原来是人们下海之前的定心丸。再看看妈阁庙前的海,感觉驯服得多了,不再咆哮如雷,不再涨潮如沸,如听话的狗儿一样,静静地卧在那儿,声息都变得有些平和了。
妈阁庙看海,又不禁让人想到孙中山先生。当年,他一定在这里看过海,不仅如此,他还在海上漂流过。1878年5月,年仅12岁的孙中山随母亲由家乡香山循水路来到澳门,然后转搭英轮“格兰诺克号”赴檀香山,与在檀香山经营农场的长兄团聚。此次旅行使孙中山大开眼界,后来他在致友人翟理斯的信中曾提过此次旅行:“随母往夏威夷岛,始见轮舟之奇,沧海之阔,自是有慕西学之心,穷天地之想”。 向洋看世界,孙中山也有此心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对世界形势与国内情况的看法有了变化,一边是“沧海之阔”,西方列强船坚炮利,纵横海上。一边是国事日非,老大帝国日薄西山困守一隅。怎么办?孙中山在深深地思考着这个问题。
小医医人,大医医国。就是在澳门,1888年10月10日,孙中山与杨鹤龄、尤列、陈少白四人宣誓:“宣誓人XXX等精诚宣誓,天地鉴容,驱除满人,实行大同。四人一心,复国是从,至死不渝,务求成功。此誓。”孙时年二十三岁。他与清王朝决裂的心志毕现,可以说是势不两立。
孙中山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。
妈阁庙看海,海是平静的,但海蕴藏着巨大的力量。1911年,武昌起义,那可以算是一场海啸了吧,海啸的力量,是把中国的命运冲上了另一条道路,那就是共和。
妈阁庙看海,会看到很多东西。在那阵阵松涛一样的潮汐声中,那个叫“MACAU”的孩子也早已回到祖国的怀中,共和国之轮正迎着旭日破浪远行。东方风来,浪花如雪,很多神话在妈阁庙中酝酿,又有很多不是神话的东西在这块土地上传扬……